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先往前翻這篇淺談DSLR移焦,本篇只是單純簡單的解釋為什麼移焦的問題會在數位時代如此嚴重的被提出來檢視。
既然移焦問題是從SLR整個設計的機身結構就會出現,那為什麼底片機時代從沒聽說過這問題,反倒是進到了數位時代之後,移焦問題不只有user哀鴻遍野,連相機/鏡頭廠都焦頭爛額?
首先我們要知道,135的片幅有多大?35X24mm。
過去在底片時代時,底片(不管是正片負片)在曝光之後,進暗房洗出來會洗到多大張?8x6的照片別說是你,我自己拍的照片也沒洗過那麼大張的。
10x8的照片只要300萬畫素!!
同樣一幅圖,如果我們每個pixel去檢視的話,是100萬畫數的容易發現顏色有暈色,還是500萬畫素的?
所以在數位時代來臨時,畫素一口氣拉到上千萬,135片幅甚至有Canon用在5D2上面這片解析度超過兩千萬畫素的狀況時,當使用者把拍下來的圖片1:1檢視時(同時拜LCD的發明所賜,使用者才能夠真的去看到每個pixel),原本過去一點點的移焦不明顯的問題,瞬間就被突顯出來了。
是否發現有種說法是:縮圖無移焦?當然這種說法我不能說是對的,但也不能說完全是錯的。
首先要提出的問題是,在光路問題都排除後,什麼叫做準焦?幾何學以及數學公式都告訴我們,只有落在焦點(焦平面上)才能算是準焦。落在成像圈內算不算準焦?如果不算的話,超焦距攝影的成像到底是清晰還是模糊?
其實泛焦(超焦距)的概念,指的是「人眼能接受辨別成清晰的模糊程度」。
這概念同時拿來檢視移焦的問題時,你會發現當你把照片放大到每個pixel去檢視時,一點點的模糊都是難以接受的。
縮圖本來就是在縮小模糊程度!一點點的移焦後製過後你也未必看的出來。
附帶一提的是,過去不是沒有移焦,而是底片時代的暗房工作多由相片沖洗行的老闆幫你搞定了,只是你沒發現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