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2008

Farewell! Honda - F1的警鐘

我想現今F1面臨到的,首先是時代趨勢造成車隊預算大幅度的膨脹。好比說空氣力學科技的引進,是在機械下壓力增加已經面臨瓶頸,為了搾出那多一點點的下壓力所不得不走向的時代趨勢。

而這情況所導致F1與超跑最大的差距:
不是F1極速有多快,而是F1過彎有多快!

而這時代的趨勢-高科技
所造成的結果是什麼?

為了讓車體更加的輕量化、為了讓車子的各部零件變換更加的flexible、為了能有更多空力的應用,多出許多奇奇怪怪的小翼、車體更多部位能在比賽中更換、碳纖維引進等等

然而我們有看到更加精采的賽事了嗎?答案是沒有。

因為這些科技的引進,也使得賽車本身更加的脆弱。稍一碰撞之後,即使沒有當場DNF,卻也多半因空力被破壞後幾近無法行駛-這是這些年來屢見不鮮的畫面。

然而為了抵制當年大舒+紅車無敵的現行積分制度,卻也變相的讓各車手更加的保守。新的積分制度不如舊制搬的鼓勵車手及車隊要想盡辦法上頒獎台,反而鼓勵車手要「在適當的名次內完成比賽」。

賽事講究的是整個比賽,結果論來看是整個賽季-而非單一環節或區區的單一場比賽。為了那0.1秒,車手、賽車、車隊人員、研發、PIT、甚至是策略及間諜等,無所不用其極。

所以我才會認為賽事經費的膨脹是無可避免-如同科技引進F1般的無可避免。
早年的眾多小車隊或是車手自行參賽的情況,會被車廠所取代,也是因為這時代的洪流所影響。

Honda的退出的確對F1整體是一個警訊!

外在環境是全球的金融海嘯。
內在問題是賽事本身的精彩度嚴重不足。
這其中有解嗎?

這幾年Williams的沒落讓我不禁想到:當年JV駕著號稱誰來開都能奪下世界冠軍的情形。

從BMW合作到BMW抽手Williams之後的Williams。
以及至目前仍持續與Mercedes合作的McLaren。
這是目前檯面上最老的兩支私人車隊 (F我一向認為是廠隊啦 XD)

而這幾年幾近大不同的命運,個人認為是一個很好的對照組,也是時代趨勢下的見證。

為甚麼RBR+STR短短幾年就已經有這樣的速度?
為甚麼中間車隊甚至某些上游車隊在選車手時,還要考量車手本身拉到的贊助?

關鍵一個字-錢!

這些都是現今小車隊玩不起的原因,一個再好的車手所帶來的競技優勢,比不上研發出一圈能快上0.1~0.3秒的車。

或許這是從JV之後,F1的必然命運!
打從Minardi再見之後,我就認為F1已經走向了一個無法回頭之路-金額膨脹的必然結果!

賽道無法負擔老怪的獅子開口導致退出F1,不足以給予這些高層足夠的警訊,直到Honda說"老子不玩了..."為止。

當然我沒厲害到可以提出很優秀的見解,F1勢必為了要走出目前的情勢,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
必然條件就是削減經費。

然而為甚麼單一引擎供應商制被廠隊如此反對?
那是不是經費仍然過高的時候就要單一車架?
那幹麻不去看A1? F3? F3000?

單一輪胎供應商實施之後,有減低各車隊耗費在研發所支出的經費嗎?
答案似乎顯而易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